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时间:2017-03-06 |
2015年股民加杠杆进入股市,2016年民营保险公司加杠杆收购上市公司,居民加杠杆购房推升房价上涨,火爆的金融同业业务使几乎所有金融企业竞相参与监管套利……
在谢卫看来,近年来乱象频发的金融市场,除了经济下行和货币超发叠加效应的原因外,金融业无序创新、金融企业经营行为偏离初心、金融监管部门反应滞后、地方政府的错误金融观等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他建议,金融行业必须持牌经营、严格规范金融创新,同时需要金融经营主体回归初心。
金融业无序创新引发金融乱象
谢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他将提交一份《关于凝聚防范金融风险共识的建议》的提案,将严格规范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今年关注的主题。
谢卫分析,从金融风险源头看,一是经济下行、货币超发等叠加因素导致金融风险集聚,但货币超发等客观因素是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慢慢消化;二是由于近年来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拥抱大数据,导致没有持牌的金融机构增多,不少P2P公司跑路,金融诈骗等“伪金融”大行其道,不仅没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反而动摇了老百姓对金融市场的信心。
金融领域的创新令人眼花缭乱,在谢卫看来,近年来所谓的“金融创新”主要是围绕淡化持证经营概念、持续不断的监管套利两个方面进行。从同业业务看,短期内可能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利润,但长期看可能会导致资金“脱实向虚”,金融机构规模无序扩张,资金杠杆越来越高,积累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对企业融资、金融创新并没有好处。
另外,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偏离初心也会助推金融乱象泛滥。
“金融企业的价值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谢卫称,“然而,近年来一些金融企业贪大求全,对规模和利润的过度追求成为行业的共同选择,不少企业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监管套利和加杠杆的行为中去,成为引发金融乱象的重要推手。”
此外,谢卫还认为,金融监管部门反应滞后、地方政府的错误金融观也助长了金融风险。
谢卫表示,地方政府在金融发展和监管问题上的权责利的不对称导致现在金融二元监管框架的隐形存在。地方政府只看到短期的就业和税收增长,但对于此类企业的风险和对地方乃至全国金融生态的破坏,则基本上不加关注。
需从风险源头强化金融监管
对于如何防控金融风险,谢卫认为,除了要用谨慎的货币政策不断加以调整外,更需要从风险形成的源头强化金融监管政策,并将这一政策统一贯彻至各金融经营主体和相关各方。
谢卫在提案中建议:一是金融行业必须持牌经营,任何金融企业必须有监管部门认可的金融业务许可证,这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监管底线。
谢卫解释道:“金融肯定要持牌经营,我并不是保守派,我们欢迎鼓励新业态的诞生,但是这个业态是要持牌的。中国金融改革机构发展的历史中,包括公募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都是新兴业态,但这些机构都是持牌的,我们欢迎金融新业态的创新发展和茁壮成长,但持牌经营、合规经营是常识问题。”
二是严格规范金融创新。全社会必须保持对金融创新的足够敬畏,必须明确,游离在监管之外的新金融业态和在监管部门间进行的监管套利都不是我们认可的创新行为,对金融经营主体在实践中创新的具体金融行为,有关部门必须迅速做出判断,是鼓励还是试点或者是禁止,对市场做出明确的预期。
三是金融经营主体需要回归初心。金融企业的股东必须准确认识到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性,降低对金融企业的利润和规模的考核要求,给企业以更宽松的环境。监管部门和各类协会及中介机构也要摈弃“大就是美”的评价标准,鼓励金融企业做出特色,回归服务实体的企业初衷。金融企业必须建立正确可控的激励制度,防止内部人为追求过度利润而放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