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永兴经常和队友一起,侃上一天一夜的足球,都不觉得乏味。在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组织的足球队里,李永兴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全能选手”。他特别认同球队里的这种文化:不让每一个人坐“冷板凳”。“我们没有很强的功利性,只要是喜欢踢球的同事都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来。”早在读书期间,便是系足球队主力的李永兴常常与现在的同事们分享球技战术、传授心得。“我可不是什么老师,”他说,“只是与大家一起切磋、一起进步,就觉得很快乐。”
“大繁至简”的乐趣
李永兴是交银施罗德第一个由应届毕业生 |
|
培养起来的基金经理,堪称其公司的“黄埔一期”。2006年,身为东北人的他只身一人在来到上海,初出茅庐,对基金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我当时只觉得这一行的门槛很高,还有一些非常神奇的前辈,因为他们总能准确判断市场走向与股票涨跌。”
那时的李永兴刚刚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深厚的专业背景固然成了他的有力凭借,却也让他在金融投资这个领域遇到了最初的挑战。“我发现理论和实践有时候是脱节的,”李永兴说,“比如教科书上把‘存款准备金率’称之为‘一剂猛药’,认为它将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
|
而事实证明,它造成的经济影响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
这一反差促使李永兴进行思考,他发现中国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照搬理论是行不通的,传统规律必须要和现实情况相结合,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明白了这一点,李永兴迅速从读书时期的思维状态中“解放”出来,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信息繁杂多样的研究工作中。从2006年到2010年,他先后从事过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行业的研究工作——这两大领域刚好一个宏观一个微观,立体地建构起他的认知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