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投资者,管华雨不能像消费者那样出于义愤而对负面消息不加判断地接受,“社会上的很多负面新闻,我会还原发生的情况,判断是否会影响我对个别公司的信心。如果只是质量体系没控制好,或者偶然原因,是可以原谅的,但如果是明知故犯,公司的品行上是要打个问号的。如果这个公司品行恶劣,虽然它目前不错,但是长期风险是非常大的。”
“诚信”二字被他反复提到。“诚信好的企业我就愿意给一个比较高的估值,品行恶劣的企业,我一般不会去投它。
他认为,好的基金经理性格可以各异,不需要有固定的模板,但都需具备两点:一是对投资有很强的兴趣,有求知欲;二是诚实和有操守。“其实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诚信是第一位的。”
“你要理解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
一个重视实证的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当然不会满足于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管华雨的思想路径也经历了螺旋式的曲折过程。
2009年,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管华雨遇到了较大的挫折,他管理的基金业绩持续下滑,迟迟不见起色。”那段时期,自己的投资思路和市场变化总有偏差,节奏始终不合拍。“他感到痛苦和彷徨,这种状况持续了大半年。
他不断地自我反省,逼着自己克服人性的弱点,把问题想透彻、想清楚。经过漫长的摸索,终于在2009年下半年慢慢走出了阴影,业绩也随之起色。
虽然走过那个瓶颈期,但是,他认为自己在市场面前永远只是个小学生。“小时候多认识一点别人,长大后多认识一点自己。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
“我觉得做投资,不光是理解财经是怎么回事,更要理解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和社会发展轨迹的浓缩。在实体经济领域需要多年才能发生效果的变化,在资本市场上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周就反映充分了。”从本科到博士学位,管华雨的专业都是金融,但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痴,他对文理各科都很感兴趣,“全世界的投资大师里,也有很多学哲学、历史、物理、天文出身的”。
他更担心的是,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局限,对社会和经济理解产生偏差。“我们平时出入体面的场所,见到的都是西装革履的人。相对而言,我看到的更多是光鲜的一面。”他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小县城,但大学毕业后,他已经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了十几年,并在这里组建了家庭。
这座城市汇聚财富与活力,他已经有了很强的归属感,但他知道在这个小圈子之外,还有更加复杂的大环境。
“上市公司在比较发达的城市里面,所以我见到一二线的城市更多。因此你对社会和经济的理解,是基于这些城市,但如果你到了三四线城市,或者到农村去,体会和理解又不一样。”为了补上这部分的不足,他会尽量让自己多看各种新闻和书籍。
最近几年,管华雨对改革和转型的议题关注较多。他认为各项改革最好能统一前进,否则效果可能要打折扣。对于改革的前景,他持乐观看法:“这几年其实步子迈得已经比较大,如果能够坚持下去,中国的成长还有很大空间。”
虽然没把自己看成工作狂,但管华雨确实已经很久没休过长假了。“我90%的时间都在想与投资相关的事,这行业单调是单调,但还是乐在其中。投资是单调、高强度的工作,如果缺乏对它的兴趣,不太可能坚持很长时间。”
|